万元夏令营背后:上东区家长的自发内卷,海淀娃的无奈选择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113 | 时间:2024-09-28 09:04:23抱着腾出时间工作的想法
我给宝宝报了万元夏令营
结果我亲眼目睹了
“上东区父母”的自发“卷入”
我的海淀孩子最近偶然参加了朝阳区的一个夏令营。让我感觉自己误入了北京的“上东区”,颇为震撼。
我们抱着抛下孩子努力拼搏的想法开始报名这个班。
没想到,不少母亲不但没有实现与孩子短暂的分离并获得自由,反而陷入了无微不至的“监视”和“改变人生”。
用网络俚语来说,其粒度令人瞠目结舌。
这只是2021年的一次夏令营,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发展下去,即使国家政策强力减轻K12孩子的负担,家长也会选择相反的、自发的“内卷”。
这让我想起了好莱坞经典电影《华尔街》中的一句台词:金钱永不眠。在这里,从来不是妈妈。
01
海淀家长偶遇“上东区妈妈”
“上东区”位于纽约曼哈顿。这个词与母亲和家庭教育有关。源于一本网红书《我是妈妈,我需要一个白金包》。
书中提到,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上东区”,这是精英人士居住、社交和购物的专属社区。作者温内斯蒂是耶鲁大学人文博士,她与家人搬到纽约上东区,见证了裸体妈妈之间的“战争”。
书的内容本身好奇又简单,但给我的印象却是人世间既冷又暖。父母们的焦虑程度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回到我们给孩子报名参加的夏令营。
作为传统的焦虑高地亮马桥附近家政公司,海淀的家长们却显得平静。
毕竟,在“重磅”政策出台之前,假期期间,学院路、海淀黄庄等地的繁忙交通一半以上是家长送孩子上课、报名培训学校等贡献的。所有规模都在蓬勃发展。
今年夏天,我女儿举行了一次婴儿团聚。按照之前的套路,最简单的就是送孩子去离家较近的幼儿园过渡班,让他在甩娃的同时也能跟上节奏。
但今年有所不同。类似的广告已经消失,个别班级的开设也转为“地下”,完全依靠社区家长的口碑和熟人的推荐。
另外,我们有点不忍心,认为今年夏天可能是我们海淀的孩子最后一次经历无拘无束的暑假,所以我们放弃了幼儿园过渡班的想法,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暑假。各种主题的营地。
无意间,在浏览公众号时,看到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一家深耕垂直领域的营地教育机构要举办夏令营。
我们立即震惊的卖点是能够安全地抛弃婴儿。早上8:30到下午4:30有校车接送,包含午餐和下午茶。老师们用户外运动、科学、手工、游戏等来打发时间。
看着公众号里的小麦色宝宝,我的虚荣心突然涌上心头。感觉就像这样。
海淀的家长之间存在着一连串的竞争和蔑视。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几个这样的人,你就会知道,想要更上一层楼,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有一两门熟练的技能,包括运动。
好的,报名吧。
早鸟价才一万多块钱——还是五月,可见未雨绸缪已经流淌在海淀家长的血液里。
7月初营地即将开营时,出现了两个不可控因素。
首先,我女儿反映的问题原来是在四会,靠近通州边境,可以坐八通线。该机构拥有自己的露营地,全年营业。
但可能是因为报名太火,我暂时搬到了亮马桥附近的一所国际学校。虚荣心和一点点“道德不符之处”的羞涩占据了我的心并加深了。
二是黄色潜水艇经典配色的校车根本不来我住的北4.9环海淀。
我看着老师发来的微信。那是一张非常专业的excel表,海淀的地址是“孤儿”。我随意看了一眼其他人,微微叹了口气。多年前当记者的经历告诉我,这些社区充满了隐患,GDP水平也不低。
从地理位置来看,北京没有“上东区”,而是有朝阳区和东城区。不过,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很多年的人大概都会有一个印象——哪个地区的收入更高,政治相对也少一些。
一般来说就是东三环,包括朝阳公园、三里屯、东直门、亮马桥、丽都等地。
这样,狭路相逢,海淀家长就会遇到“上东区妈妈”。
02
学校侧门前的豪车
第一天怕迟到——典型的好学生心态。
跟随母亲开车送女儿前往“上东区”,车程仅需40分钟。
一路上我忍不住解释,夏令营和幼儿园不一样,孩子们彼此也不熟悉。想要表达热烈的友谊,就必须讲究礼节。
不管女儿懂不懂,首先要划清界限,道德上很重要。
当时是早上 8 点 10 分。没有停车位。我闪了双闪,想让孩子和妈妈赶紧跳下车去报到。
结果我被保安批评了。这里不允许停车。看起来这是学校的正门。
对不起。
我赶紧往前溜了一点,到了侧门时,我发现夏令营的所有孩子都必须从这扇门进去。
怎么说呢。虽然我是在这所国际学校参加夏令营,但是只能从侧门进入。主入口是为认真在这里上课的孩子们准备的。规则的细分依然清晰可见,令人肃然起敬。
关于停车位不足的问题,有一些话要说。这里的停车位很少,但当接送时间到来时,自行车道会像折纸游戏一样自动吐出一半供父母的车停放。
保安、家长,甚至路过的外卖骑手都安心了。
就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一直到分针。
豪车很多,有的还是家里的全职司机。
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保姆车里,司机把车门全部打开,就像一只张开翅膀趴在地上的硬甲虫子。这样做是为了这家人的大人和孩子上车时不会感到太热。
车有车潮,人亦如此。
接孩子的家长大致分为几类:老人、妈妈、爸爸、阿姨。
还有混双亮马桥附近家政公司,有老人和阿姨参与,或者妈妈和阿姨参与。这种情况通常是有两个甚至三个孩子的家庭。
03
低调奢华的时尚理念
这位“上东区”妈妈有着休闲的时尚感。
与三里屯炮筒老师傅镜头前的街拍女孩不同,她们母亲的身份意味着她们的衣着不能太精致。
所以我一般会选择一些奢侈品牌的小单品。除了帽子和拖鞋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拖鞋或者凉鞋了。醒目的标志和刚出门时的轻松能量让这些妈妈们感到平静,一切尽在掌握。
如果说线下,这些穿着大logo休闲服的妈妈们,尽显葛大爷那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只缺烦恼。
然后在线上,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总之,开始滚动了。
第一级音量是头像。
据不完全统计,不少妈妈的头像已经从休闲演变为精致,基本上都是小红书的名媛,精致又华丽。就连和宝宝的合照也力求传达出满满的幸福感。
有两个人印象比较深刻。
他看起来就像是直接从时尚杂志大片中走出来的。两侧肩部一侧高,一侧低,呈凹形,凸显身材。晚礼服看起来像是在工作室拍摄的。
至于另一张,则是在户外拍摄的。在沙滩上跳跃,穿着非常古典,戴着大檐遮阳帽,仿佛刚刚在蒂凡尼吃过早餐,正在心满意足地休息。
这个细节让我意识到,这些妈妈们想在各方面展现自己的家庭实力,或许也想支持自己的孩子。果然,接下来的手术让我大吃一惊。
他们提出了管理公司的想法,并一次次向营里的90后老师进行汇报。
04
给教师的简介
本来海淀母团也延续,只是画风不同。主要内容是通过复制粘贴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或者主动表示自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家校同校作业。
在这里,因为是短期夏令营,所以营地服务顾客的商业氛围更浓。
这些妈妈们的气场都上升了,她们坚强,也懂得其中的微妙。
微信群的活跃时间基本是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14个小时。
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小时。
肯定会有妈妈发言,提出需求,然后老师反馈,解答问题。
我认为有些简报并不容易理解。
曾经有一位妈妈直接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显示孩子腿上有好几处蚊子叮咬的痕迹。
然后我立刻问老师孩子有没有喷驱蚊水。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接着说,希望老师能多喷一点。孩子的皮肤对蚊子非常敏感,被蚊子叮咬就会红肿——谁不被蚊子咬呢?
老师说:好的。
妈妈继续说道:“明天我会给孩子书包里带驱蚊剂,让老师用。”
言下之意就是露营地不够好。
还有一位妈妈问老师为什么中午不给孩子午睡时间。刚才被接走的时候,他们都在车上睡着了。
老师立即回复说,我们会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再决定是否睡觉。也许有很多孩子,他们想一起玩,但孩子不肯午睡。
妈妈接着说,她在幼儿园就养成了午睡的习惯,不午睡下午就感觉很没有精神。
也许语气有点严厉,所以我想补充一点,如果孩子不想睡觉,那你就应该尊重他。
我在群里感觉有点尴尬。
一位妈妈突然很有正义感,一反常态,直接对艾特老师说:我们的孩子从来不午睡,请不要安排。
最后的感谢让人震惊。
我几乎可以想象漫画版的燃剑了。无论如何,老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05
孩子的事无小事
以上是妈妈们接完孩子后看到真人情况后说的话。营会期间,孩子们的微信群更加热闹。
这些老师训练有素,将一天的营会时间分成小格子,并在其中填满材料。
白天,短视频是主要焦点,妈妈们似乎拿着放大镜看得很仔细。
比如这样一句话:“我孩子的水壶盖不见了,请老师帮助阻止孩子用手触摸瓶嘴喝水。”
我生怕下一句话就是要老师给孩子喂点喝的,幸好我没有。
当时的视频是一位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小视频画面里至少挤了七八个穿着制服的孩子,个个都在动。我不知道妈妈是怎么用她那锐利的眼睛注意到了水壶的盖子的。
晚上,老师们会发孩子们的高清照片,就像我在公众号上看到的那样。
显然它经过了仔细的修饰和色彩校正。
颜色明亮,但不会太扭曲。
不应该让孩子们像照相馆里的孩子那样扁平、公正。特写、特写镜头也要露出一点皮肤纹理,拥有健康自然的肤色。动作捕捉也需要精致,让它看起来尽可能可爱。
总之,感觉就像一个全职摄影师每天都要吃鸡腿一样。
即便如此,妈妈还是不满意。
夏令营开始时,老师提到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要拍三张单人照片,不包括拍摄的活动场景照片。
也许孩子太多了,疏忽是在所难免的。
一位母亲表示,她以前从未见过自己的孩子,并询问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是否没有参加活动。
还有一位妈妈没有看到。她非常善于表达,家里的老人每天都盼望着这一刻,也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情况。
即使在微信群里,我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紧张和尴尬。他很快表示,他会请专业摄影师。他肯定错过了。他不可能拍一张照片。 “请家长私聊。”
总而言之,孩子的事情无小事,任何细节都被微信群里的妈妈们视为“大事”。从发言频率来看,“上东区妈妈”纷纷登场。
在某种程度上,市场是被顾客“教育”的。
当我从海淀区误入“上东区”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夏令营几乎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日常运作来运作的。
有董事会的需求和问题,是妈妈们。
每天都有来自操作者(即老师)的评论和报告。
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员工复出,那就是微信群里看不到的校车司机,定制餐饮的厨师,还有来回奔跑捕捉瞬间的摄影师、摄像师。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营地夏令营可以呈现出收费高、包装好、报名受欢迎的状态。
尤其是今年特殊情况,很多妈妈本来要送孩子出国参加夏令营,但现在只能就近送,空间有限,这让甲方更加“专业”。
06
参加夏令营背后的焦虑
过了一段时间,作为一名海淀家长,我回忆起了这次夏令营的情景。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这一幕了。它甚至激发了我的一些文学思考:
一天下午,老师们宣布按照分组顺序来接孩子们。请注意,这个顺序是按照英文字母排列的,每天轮换,是“挑水”的。
炎热的下午,家长们三三两两地站在空地上等待叫号来接孩子。
一位戴着兔子形状口罩、穿着名牌拖鞋的妈妈从保姆车上下来,走进空地等待。
她和同小区的妈妈聊了装修的事,又聊了入学的事。大致的意思就是,她要未雨绸缪,争取一个名额。几位妈妈都深表赞同,然后她们聊起了自己的共同认识的人,孩子是怎么上学的等等。
我觉得孩子的入学和教育已经成为这些妈妈们等待时的“社交货币”。你跟我来,跟我走,这不仅凸显了你自己的存在,也包含了对方作为“我辈”的朋友。
想起微信群里不断震动的简报,感觉有点神奇。
线上线下家庭教育的“战场”到底是哪一个?
想起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是一个由红皇后统治的童话世界。看似色彩缤纷,得体有序,实则缺乏活力。这里的人们感到紧张和焦虑。
比如,白兔先生最担心下午茶迟到,不停地喊“我要迟到了!我要迟到了!”
经典童话故事和今天的家庭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在上东区的所见所闻让我意识到父母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不仅仅是登记、接送等琐事。最重要的是,过度关注微信群中体现的孩子言行细节。就像一个撕心裂肺的孩子独自去参加夏令营,让人疲惫不堪,心碎不已。
为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内心的焦虑。在社会坐标中占据一席之地一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希望自己能够巩固自己,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继续保持一贯的画风和自洽的逻辑。渐渐地,它违背了孩子的自然本能。
当然,你会被蚊子叮咬,被晒伤,甚至在户外运动时被碰伤……这是我们小时候习以为常的事情,但现在已经不允许了,而且已经失控了。
孩子们应该是开朗、活泼、可爱、精致的,如高清照片所示。
为此,家长们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和心血,也鼓励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维护一个“上东区”的童话。
毕竟回到海淀区,又是一场“卷珠帘”。为什么,我只能靠自己的心态来表演。这是另一章的故事,不同的场景。
文/钱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