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翠竹园:内生型枢纽组织的发展与社区营造之路
作者:admin | 分类:家政服务 | 浏览:32 | 时间:2024-09-26 14:02:45南京翠竹园:内生枢纽组织在行动
我(注:南京翠竹园社区互助会创始人吴楠)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翠竹园社区,它位于南京花神湖畔,由玉兰山庄和翠竹园两个高档住宅小区组成,共有3036户,8000余名居民,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和全球24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同时,社区本身娱乐设施齐全,有大型运动场所,有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室、儿童游乐场等,室外还有网球场、篮球场等。
其实我本人也是一名网球爱好者,2009年我和社区球迷创办了网球俱乐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俱乐部拥有300多名会员,并迅速扩张成为全国最大的社区网球俱乐部。然后我们发现,单一的俱乐部不足以满足每个家庭成员复杂的需求。如何建设一个社区来满足他们?作为建筑师,我之前从未有过社会工作或慈善项目的经验,但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从个人角度来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跟随江苏省重建队到灾区做灾后重建规划,身体严重透支。之后又到欧洲休养了一段时间。前后目睹的生死反差,让我开始思考个体价值和未来人生。
同时我也发现,我不在的时候,建筑设计公司还是井然有序的。这让我意识到,当一个团体目标明确,参与者价值观认同,管理规范,个人认真参与时,它一定会健康地发展。社区建设也是如此。
网球俱乐部活动
我们在网球俱乐部架构的基础上,于2010年成立了30多个社区组织。为了整合这些社区组织,我们于2010年11月成立了社区公益组织“翠竹园社区互助会”,并以赠书仪式、跳蚤市场等模式展开互助实验。
互助会成立后,在运作上需要借鉴案例。2011年夏天,一群致力于社区建设的朋友飞到美国,参观了美国老板林老的家乡——加州太阳湖乡村俱乐部。这是一个封闭式的退休社区,有3000多户家庭,有会所、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社区设施,和我们的社区差不多。
与众不同的是,社区有60多个俱乐部,各种活动丰富多彩,还有社区电视台和月刊杂志,居民们生活幸福美满。所见所闻让我们感触颇深:“为什么我们不能积极挖掘社区现有的资源,综合组织利用,打造属于自己的社区呢?”
9大互助产品+1个微中心
四年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调研社区居民各类需求,精准梳理和定位不同人群的需求——覆盖老人、成年人、儿童等各阶层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掘潜在的社区领袖,引入专业志愿者和社区组织,为每个项目提供精准的支持和专业服务。目前,我们已经逐步拓展到九大项目:
第一家是明志书屋,是社区公益图书馆,开创了自助风潮。其实以前物业、会所里都有图书馆,但图书少,管理不够,所以很少有业主光顾。2010年12月,业主们自发提出要升级我们的书屋,各家捐出图书和音像制品,70平米的空间里,摆放着桌椅沙发,实行自助借阅、自主管理的模式,社区志愿者担任管理员,把图书分类整理,对社区开放,从不锁门。很快,书屋焕发了生机,目前有图书4400余册,音像制品765种,现在每到周末,这里几乎爆满。
第二是彩虹屋和跳蚤市场,让全家参与社区互助。彩虹屋位于社区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是由社区妇女儿童创办的慈善商店,储物格里整齐地摆放着居民捐赠的衣物。而每两个月举办一次的跳蚤市场,每个家庭都可以在社区里摆摊,售卖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家里闲置的用品,所得收益将用于社区公益事业。
跳蚤市场
三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这是激发社区活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俱乐部可以享受场地优惠、折扣等,成人网球赛、儿童自行车赛等成为社区品牌体育赛事,也吸引了赞助商。
四是社区沙龙,以成年人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主。
第五是社区大学,希望实现从小到老的普及教育。在关爱老人的公益教育方面,志愿者会教老人使用电脑、摄影、组织游泳课等,让老人安享晚年。
六是“无敌儿童团”,旨在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利用寒暑假组织孩子们参加跳绳、巧克力画、包饺子、参观博物馆、攀岩、寻宝等公益活动,迄今已开展12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22500人次。
第七期是小小建筑师,启蒙儿童建筑美学,2012年3月开课,由社区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授课,有室内外课,有理论课和实践课。这是专门为儿童开设的课程南京乐家妈妈家政公司,但没有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儿童理解建筑和空间。
小小建筑师活动
第八是社区帮扶,这是针对云南、贵州、安徽等贫困社区开展的立体帮扶活动。例如,互助会自2012年起联合东南大学建筑系与贵州高芒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制定了十年帮扶计划,除了每年捐赠生活用品外,还逐步解决他们的饮水、交通、校舍、学生就业等问题。帮扶所需资金和物资主要由翠竹园业主自筹。连续三年寒暑假,两地孩子互访。
第九个是2014年启动的居家养老项目。与其他社区最初以养老活动起步不同,我们首先从发动中青年参与开始,因为中青年的力量最有效、最有凝聚力。我们先招募志愿者团队,调研社区养老相关案例,然后准备老龄化时代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未来前景论坛,并以银发餐厅为启动项目,全面推广。
此外,我们还在打造微中心(V-),即社区客厅。微中心作为100多平米的物理空间,必须满足社区的复杂需求,不仅有图书馆、咖啡厅、艺术角,还有俱乐部空间、社区建筑展示、美食课堂和美食厨房。有了微中心,社区就有了自己的根,为枢纽组织提供了办公空间。在这里,业主可以找到为他们服务的人,知道寻求帮助/提供帮助的方向。这就把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带出来,作为一个窗口来体现。
社区微中心
通过互助会衍生的各种活动,越来越多的业主从陌生人变成了朋友。互助会提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在充分挖掘和激发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首先要保证互助会的强健架构,这样社区才能各方面更好地运转。
架构:树状枢纽组织
在最初一年左右,互助会的结构是金字塔体系,即互助会处在各个俱乐部的顶端。但近几年,据粗略统计,我们有大概70个俱乐部,包括读书俱乐部、亲子俱乐部、无敌少儿俱乐部、少儿英语角、舞蹈俱乐部、太极俱乐部、瑜伽俱乐部、松风竹韵合唱团、高玩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自行车俱乐部、足球爱好者之家、美食俱乐部、摄影俱乐部等等,还有绿色环保志愿者、家政志愿者、图书管理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等组织。
为了全方位的支持,我们将原来的结构改为树状体系,互助会位于最底层,支撑各个分会。分会像树干一样向外延伸,树干上覆盖着叶子,叶子是个体服务,根、树干、叶子相互供给,互助会从大地吸收养分,叶子从天上转化养分,形成互动状态。
因此,现在只有一些大型活动需要互助会的支持,例如自行车比赛、网球比赛、轮滑比赛、跳蚤市场、晚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整个社区的联系,而且让各个俱乐部能够联系起来,共同完成。互助会通过协调场地、吸引赞助商、转移资金等方式支持俱乐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社区活动依靠各个俱乐部的管理和运营,俱乐部已经基本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互助会由各专项俱乐部提名负责人担任互助会理事,每个项目设负责人。互助会聘请执行秘书为专职人员,并支付相应报酬。秘书负责保管互助会的一切财产和财务,详细记录收支情况,事后公开透明地报告。
互助会除了秘书是专职人员外,其他的领导大多是社区里的全职妈妈,兼职做事,负责各个项目的实际运作。但互助会作为一个平台,并不是要完成所有的事情,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掘新的社区领袖,激励人们通过社区建设实现自我价值,走上社区建设的道路。因此,互助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两大原则:
第一,谁倡导谁受益。先让自己受益,再延伸到别人。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说的受益,不是指经济上的受益,而是指在组织活动中,发起者提高了协调能力,增加了人脉,收获了友谊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远远大于简单的财富。虽然我们每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不多,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却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第二,慈善不是免费的,你做慈善是因为你愿意做,不是因为它免费。我们每个俱乐部都采用AA制活动,在制度设计上要求每个俱乐部都略有盈余。我们希望向大家传递这样的信号:通过有效的管理,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慈善事业,确保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1月,互助会升格为互助中心,虽然是注册的非盈利组织,但我们把公益制度进行了规划化、商业化南京乐家妈妈家政公司,学习了企业ISO管理体系,编制了质量手册,梳理了各部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每项活动的岗位和职责。财务上,每年活动经费60万元,除少部分政府资助外,其余全部自筹。两年来,互助中心共筹集到百余万元的社区活动经费,大部分来自社区捐款、外部赞助,以及采用一对一模式的自筹资金。
随着我们社区组织架构和运作不断成熟,我们也得到了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府的推荐,在整个社区治理框架下,我们也倡导并加入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四方联动”平台,遇到问题,四方坐下来谈,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因此,2014年,我们翠竹园社区被评为国家“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
积极参与,相互帮助
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参与,解决了居民参与,其他问题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但要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需要有一个逐步引导、学习、实践的过程。通过活动,学会如何开会、如何讨论问题,在很多人意见不合的情况下,如何达成妥协和谅解。这些是要学的,学费是要交的。
我们每一项活动都以业主的角度出发,鼓励和吸引大家参与。例如社区儿童自行车赛,每次需要50多位志愿者,全部来自社区自愿报名。居民们一起参与,热情很高,也容易操作,获得认可。
这两年,我们每年都会举办跨年晚会,策划、宣传、后勤等角色都由几十位社区志愿者共同承担。大家提前两个月准备,开会讨论,然后执行,晚会办得很成功。所以社区活动尽量鼓励和发展社区居民参与,尤其是大型社区活动。只有在单项专业活动中,我们才会根据活动特点借助一些外部资源,比如“小小建筑师”项目的志愿者,他们来自我的母校东南大学建筑系。
其实活动只是社区建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区参与,营造良好健康的社区环境。比如成立一个网球俱乐部,一些业主可能会受到启发,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棋牌俱乐部、二胡俱乐部等,组织架构也是一样的。
社区建设最重要的是鼓励人们走出家门,推动由传统的家庭社会向现代的社区社会转变。通过人人参与互助,社区居民的自治性不断完善和成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接受利益变为愿意参与。
其实,过去社区参与公共事务,基本都是政府、物业或者物管会主导,社区居民被动参与。我们互助会成立后,每件事都在社区内公开,引导大家去思考、去讨论、去参与: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做?比如社区服务中心的改造、儿童游乐场的开发、围墙和门禁系统的维修等等,大家都会充分考虑,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几年的积累,居民参与的公共意识已经大大提高。以某物业管理委员会换届选举为例,业主们都自发地参加了选举,并要求换届筹备组要有业主代表。不到一个小时,就有40多位业主签名向居委会表达了共同诉求,并成功将3名业主代表加入到筹备组。
社区组织、自主住宅
我们的社区活动主要针对本社区的人,同时也辐射周边社区,比如翠竹园社区举办的网球比赛,虽然南京其他社区的人也来打球,但参赛的选手中,有七八成是我们社区的业主。
互助会的定位是典型的社区组织,与社会组织不同,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如网球教练、养老服务中的按摩、护理等;而社区组织则要求信任与参与,即遵循“信任、参与、责任、互助”的八字原则。
与此同时,社区组织也接受业主提出的问题,协调解决矛盾。例如,社区一家培训公司卷款跑路,业主向物业公司要求赔偿,物业公司也感到委屈:“我们连房租都没收到。”上课的老师也说:“我们也被骗了,工资还拖欠着呢。”没人管这件事,于是互助会介入协调,要求物业公司提供场地,召回老师,在社区筹集资金,资助后续课程,成功化解了问题。
两年前,有业主担心我离开社区,互助会就不复存在了。一年前,我已经逐渐退出了各个分会的管理,现在我的角色是总协调员,每周开一次会,协调社区各方关系。现在,社区越来越好,我之前的顾虑也打消了:目标明确了,发展过程中就能根据实际情况,抓住主要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机制,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现在翠竹社区的幸福感大大提升,大家都可以自信地说“来做我们的邻居吧”。房子的价值也相应提升,每平米价格比周边高出3000到5000元。社区人气越来越旺,大家在社区里见面都会打招呼。这些年我交了很多朋友,也收获了尊重,这些都很珍贵。现在上海、广州等地的人都来我们社区交流,南京很多社区也开始学习我们的模式建设社区。
透过社区建设与相互参与,我们丰富了社区生活,为愿意提供帮助的人与希望被帮助的人搭建了一座值得信赖的桥梁。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希望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与普及教育的可能性,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一个具有公益性与文化性的社区。
我们也希望将这种模式能够推广到整个南京乃至全国有需要的社区,为更多人营造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来源:市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