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房价全线下降之:楼市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25 | 时间:2023-11-19 00:02:31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官方的新定调,原话是:
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
这不仅仅是供需矛盾,至少有六大转变。

第一,供应过剩
过去二十多年房企高周转,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住宅建筑拔地而起。
黄奇帆曾透露,中国房子严重过剩,没有必要继续修建。20%的人口建造了全世界50%的房子。
今年3月份住建部公布了一组数据,全国共有6亿栋建筑,属于居住性质的房屋应该有4亿栋左右,套数就是个天文数字。
此外,泽平宏观披露,各类城市的套户比中,只有一线城市低于1,二线和三四线城市都大于1。即除了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都供大于求。
所谓套户比,就是城市的房屋套数和户数之比,大于1说明,房子套数比户数还多,供大于求。


第二,需求缩减
这需要一分为二。
一方面,是大城市的有效需求越来越少
理论上,大城市的购房需求还是很旺盛,毕竟自有率都比较低。
以深圳来说,房屋自有率才30%左右,也即还有70%左右的人没有自己的房子。但买不起,且比之前更多,这就是无效需求。
高房价与低收入之下,很多人奋斗一辈子也看不到买房的希望,更何况现在收入与就业都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大多数二线及以下城市的需求见顶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大多数二线及以下城市的民众房屋自有率很高
你看重庆,早在2015年就有91.5%的家庭拥有自有住房。


又如,2022年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长表抽样调查数据:
2020年全省家庭户住房自有率为64.71%,其中,自建房占35.01%,自购房占28.63%。衢州市住房自有率最高,为90.04%。
住房性质为租赁的家庭户比重为33.65%。
全国看,2019年央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于去年10月中下旬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3万余户城镇居民家庭开展了资产负债情况调查。
在2020年被公布:中国城镇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住房自有率达到96%金融资产占比较低,仅为20.4%,居民家庭更偏好无风险金融资产。
全球主要大国中,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或达全球第一

第三、心态变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年轻人不愿再为高房价压上余生
从佛系,躺平,再到今年的“绝代佳人”,这背后其反映的便是当下年轻人的心态转变。
这一次调整,实际上是购房者不再愿意为高房价去买单。

第四,杠杆拉不动
上一轮房价上涨,已经掏空了很多家庭的钱包,拉满了居民家庭的杠杆率,再也加不动了。
2021年开始,我们的居民杠杆率已经纹丝不动,这意味着杠杆率已经到达极限。


不仅如此,连消费也捉襟见肘。
一方面有房贷的家庭,大多都在降负债表。
没房的家庭,只能冷眼看世界。

第五,宏观环境转变
这包括内外环境。
内部环境变化,太迅猛了!
曾经,我们的物质欠丰富,但有盼头有干劲,红红火火,大家的收入蒸蒸日上,对未来预期满满。现如今……
外部,世界秩序撕裂,混乱达到新高,战火纷飞,俄乌战争还未熄火,巴以战争已经打响,缅北的炮火也响起了。

第六,人口转变

公布2022年人口数据的286个城市中,人口增长的只有128个,两个持平,人口减少的增加至156个。
人口减少城市数量占了一大半,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
内地四大一线城市去年,常住人口集体减少。
二线省会城市的人口增量虽然仍有,但增量也在大幅下滑。
人口红利终结之下也存在分化,中心城市的人口红利周期,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一句话概括,当下的房地产正遭遇着供大于求、人口见顶、宏观环境转变、心态转变、高房价与低收入之间无法逾越的宏观共同施压。
这样的压力之下,房价还有第二条路可选吗?(待续 作者:余飞)

【转载来源】

《城市财经》公众号,由此转载文本或被转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均与本平台无关。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注重分享,原文或有删减改写,有的是整理来自没署名的转载开放网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尊重网络原创的版权;部分是网络图片;如您对转载版权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金融应策

了解相关产品最新详情和更多行业动态,请按此篇尾电话或微信联系咨询办理。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